腎內科就診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?如何躲開腎病醫治誤區

本文已影響9.88K人 

本文作者:文楓廣東省人民醫院的腎內科博士、主治醫生

腎內科就診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?如何躲開腎病醫治誤區

隨着大眾健康意識的提高,越來越多的人每年都安排體檢。因此,有些人不可避免地拿着體檢報告書去各醫院腎內科門診就診。其實,慢性腎病並不少見。根據大型流行病學調查,我國慢性腎病患病率達10.8%,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。

那麼,普通人拿着報告書去腎內科門診,怎樣才能更快地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,怎樣才能治好呢?這一切的前提是與醫生更有效地溝通。現在讓腎內科醫生告訴我們如何避免誤解,學習一些妙計。

誤區篇

誤區1:關於這個問題,有一個古典的笑話。醫生問:哪裏不舒服?就診者回答:身體不舒服嗎?問:身體哪裏不舒服?a:肚子不舒服。問:肚子哪裏不舒服?a:不清楚的是不舒服。大家看到感覺想笑,其實這種情況在門診確實很少見。

很多就診者來之前只知道不舒服,到了診所緊張的話就不能更加説明了。東西一句一句地,醫生必須拼湊起來才能意識到你想表達的意思。這種表達方法容易使醫生偏離,效率大幅度降低。事先整理自己不舒服的具體感覺,説明的話,可以節省很多時間。

誤區2:就診時沒有病歷資料

在門診遇到很多就診者輕裝參加比賽,體檢報告書、病歷等重要病情資料都放在家裏。在診室只能對醫生説話,越説越尷尬。大部分情況下,尤其是那些僅僅體檢發現而沒有症狀的腎病,醫生很難根據你的描述就確定,往往就需要重複檢查,或請你下次再拿來。來回折騰不説,還耽誤確診和治療時間。

誤區3:不知道自己的治療狀況

很多腎病患者合併了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其他疾病。血壓、血糖等狀況的控制不好會引起腎病,促進腎病的進一步發展。因此,腎內科醫生在日常診療中也非常關注血壓和血糖。

但現實中,很多人面對醫生的詢問,只能尷尬地説:好久沒量了,醫生現在給我量一下吧。就連許多依從性好的就診者也只能回答“我血壓控制還可以”、“大部分時候血糖偏高”。這就使得醫生的藥物調整很難精準。更困擾醫生的是,也有不知道自己吃什麼藥的人,也有不能調整藥物,也不能判斷病情是否與藥物本身有關。

誤區4:醫生,聽你的

對這種情況,醫生感謝你的信賴,但絕對不能同意。大家到醫院就診,並不意味着被動接受安排,實際上是醫患雙方的合作行為。你把問題描述給醫生,聽了醫生的建議,醫生也期待得到你的反饋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互相理解我們的想法,交換對診斷和治療過程的意見,否則我們就不能孤獨。

誤區5:醫生,有一次不是這麼説的對於這種情況,大多數醫生可能只想安靜下來。

當然,除了上述常見的誤解之外,很多就診者認為自己不知道,或者覺得麻煩,完全不聽,醫生問後病情延誤。其實,接下來我説的這些交流妙計不僅適用於腎內科門診,還適用於其他不同的專科門診。

妙計指導篇

妙計1:自己先整理如何向醫生説明情況

首先,在接受診察之前,建議自己在心中理解最主要的診察原因,或者主要困擾你的心情。這種不適症狀,最好用一兩個字概括。例如慢性腎病常見症狀有水腫、血尿、尿液中泡沫增多、夜尿增多、疲勞、腰痛等,可以選擇類似的語言作為和醫生見面的開場白。如果沒有症狀,可以用檢查發現的異常開始。

接下來,在以前的基礎上,可以具體説明你的狀況。不舒服的位置,不舒服的程度,什麼時候開始出現,出現的頻率,自己觀察的可能性和什麼因素有關,是否伴隨着其他症狀。當然,在實際生活中也很難要求每個人總結的完美性,但你的合理性一定能讓醫生更快地把握重點,更快地提供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的建議。

妙計2:帶着病歷資料外出

明確你的症狀後,醫生問你檢查過這種情況,結果如何。例如腎內科就診,常見的檢查異常包括尿常規、血肌酐(代表腎功能)、血尿酸、泌尿系超聲波等結果。

以前正常也可以作為有價值的資料一起帶到醫院。此外,醫生還詢問是否接受過治療,具體是什麼,效果如何。如果是其他醫院的病歷及檢查資料,可以攜帶或者拍照。使用過的相關藥物也可以帶過來或者拍照。

妙計3:記憶力差的筆頭

怎樣才能讓醫生更好地調整藥物呢?病情記錄本有助於記憶。例如,合併高血壓的患者在就診前找到小筆記本記錄3天左右的血壓狀況,每天至少早、中、晚3次左右,同時記錄每天吃藥的時間、名稱、劑量,甚至測定血壓當時的狀態。

可以更全面地讓醫生了解你的血壓規律,更準確地調整藥物。對於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,可以列出自己的藥物名稱、規格、每天多次、每次多次記錄。

妙計4:科學技術改變生活

科學技術現在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。各位就診者也要適當學會借力。比如手機,可以使用記事本記錄病情、藥物等,或者還有強大的拍照功能。

總而言之,有效的溝通取決於溝通雙方對話題的充分把握,而不是語言的甜蜜。以上幾個小技巧乍一看要求有點高,其實不然。醫生提高業務能力,溝通能力沒有責任,就診者做好相應準備也有助於提高就診體驗。畢竟,醫生在門診最想做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,用最快、最準確的方法理解你需要解決的問題,解決問題。

最後,送最重要的妙計:交流是信使,信賴是橋樑。如果我們彼此誠實坦率,一定能一起到達美麗的對面。

(通訊員:鄧黎、張青溪、金婷)

相關內容

熱門精選